哲学家王博谈《红楼梦》:有些热闹的东西褪去,一些清冷的东西慢慢走近
微信ID:sanlianshutong
王博为北京大学副校长、哲学系教授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。上世纪80年代末,他毕业于北大哲学系。主要著作有《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》《简帛思想文献论集》《易传通论》《庄子哲学》《中国儒学史 先秦卷》等。是以,他眼中的“红楼”自然也带有哲学色彩。
作为哲学家的王博从红楼的布局、立意、诗句、用字等方面来细解红楼,揭示了《红楼梦》“梦幻”和“万境归空”的主旨。《入世与离尘:一块石头的游记》全书结构以金陵十二钗展开,用宝玉收结。既各篇独立,可分别阅读;又一气呵成,多元一体。
十二钗中,开篇即讲“贾府四春”,“原应叹息”四位一体的评述方式——这条线索,对于表现贾府的盛极而衰以及生命的终极意义十分重要——“四春”名虽四人,实则一体:元春和探春同为王妃,代表的是春天的灿烂和秋天的绚烂,正是两个最夺目的季节。其为烂也同,而其境其心不同。迎春和惜春似乎都有些弱,但迎春是弱而懦,惜春则是弱而刚,其为弱也同,而其迷其悟不同。
接下来的八位,从李纨到黛玉,保持了第五回提示的人物之间两两相对的设计。比如秦可卿和李纨分别代表着“情”和“理”的生命,湘云的“本色”对着妙玉的“做作”,黛玉之“情情”衬托着宝钗的“无情”等。十二钗,不仅仅是十二位美好的女子,而是十二种现实的或可能的生活方式。在王博看来,每位读者都可以在金陵十二钗代表的不同生命中,发现自己的身影。“借助于金陵十二钗不同的类型,作者进行的是具体而普遍的生命之反思,追问的是永恒的生存意义。”
宝玉作为全书的主角放在最后讨论,因“通部情案,皆必从石兄挂号”。作为一位“正邪两赋”的人物,“玉”是宝玉生命的标志,也是他一生的困惑;既是他前世的印记,也是和这个世界连接起来的桥梁。金陵十二钗,乃至整个红楼世界,都是宝玉因烦恼而求解脱、由情欲而得觉悟的道场。也因此,《红楼梦》是一部悟书,其“悟”的完成,是通过入情来完成的。在作者眼中,《红楼梦》中有三个世界:第一个是情欲声色的世界,第二个是仕途经济的世界,第三个是万境归空的世界。从这个角度上讲,贾宝玉这块“玉面石底”的石头,在三个世界中游历穿梭,其实是完成“迷失——觉悟”的过程。
《红楼梦》的整个书写,都围绕着一个主题:“入世”与“离尘”,也即“真假”与“有无”。大荒山代表的真实的世界,这是石头的故乡;“花柳繁华地,温柔富贵乡”的贾府,代表的则是虚假的世界,这是石头的他乡,“宝玉”之所寄。宝玉在这几个世界的穿越中,获得了反思的能力,完成了从入世到离尘的过程。
*文章转载自澎湃新闻,记者王诤
专访|哲学家王博:
《红楼梦》是庄禅并称,重其同而略其异
[清]孙温 《红楼梦》绘本
━━━━━
▲ 点击图片阅读 三联书讯 | 2020年9月
—END—
欢迎点“在看”,分享转发到朋友圈
----
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
----
ID:sanlianshutong
▲长按二维码即可订阅
----
▲回复好文,阅读更多专题文章
▲回复听课,了解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